《短文兩篇》PPT下載
第一部分內容:第一課時
陋室銘
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疏通文意,朗讀并背誦全文。 (重點)
2.品析文中的名句,把握主旨,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達的高潔志趣。(難點)
3.學習作者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培養自己高潔傲岸的道德情操。(素養)
知識備查
文體知識
銘:銘是一種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
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這種文體一般形式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與格言頗相似。文字簡潔,句式工整,而且押韻。讀來鏗鏘有力,多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作者介紹
劉禹錫(772—842年),唐代文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境內)。和柳宗元交誼甚厚,世稱“劉柳”,晚年與白居易唱和,世稱“劉白”。白居易稱他為“詩豪”。有《劉夢得文集》傳世。 其代表作有《烏衣巷》《秋詞》《浪淘沙》《竹枝》《楊柳枝》《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西塞山懷古》等。
背景資料
劉禹錫生活在安史之亂以后的中唐時期,他關心社會現實,憂慮國計民生。因參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運動得罪了當朝的權貴,被貶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當時規定,他應住衙門里的三間屋子?墒呛椭葜h見他被貶而來,便多方刁難。半年時間他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間陋室。在此背景下,劉禹錫憤然提筆寫了《陋室銘》一文。
... ... ...
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朗讀時讀準字音,注意節奏和斷句。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梢/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鬃釉疲“何陋/之有!”
2.大聲朗讀課文,畫出押韻的韻腳。
本文的體裁是銘,銘這種文體一般是用韻的。
韻腳:名、靈、馨、青、丁、經、形、亭。
3.再讀課文,借助課下注釋疏通文意。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 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 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鬃釉疲汉温?
譯: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龍就成為靈驗的(水)了。這是簡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苔痕長到階上,使臺階都綠了;草色映入竹簾,使室內染上了青色。說說笑笑的是博學的人,來來往往的沒有平民?梢詮椬嗨貥愕墓徘,閱覽(珍貴的)佛經。沒有世俗的樂曲擾亂心境,沒有官府公文勞神傷身。(它好比)諸葛亮隱居南陽住的草廬,揚子云在西蜀的屋舍?鬃诱f:有什么簡陋的呢?
... ... ...
精讀細研
1.文章的題目是《陋室銘》,但是作者并沒有直接寫陋室,而是從什么寫起?為什么這樣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以虛襯實,以山水作類比,引出文章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因為主人的“德馨”而“馨”,從而點明文章的主旨“德馨”。
2.作者是從哪幾方面寫“陋室”不“陋”的?
3.“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用了怎樣的修辭方法?“上”和“入”用在這里有何好處?這句話寫出了環境怎樣的特點?
運用了對偶、擬人的修辭手法,“上”“入”二字生動傳神,化靜為動,使景物有生氣,流露了作者對這景色的喜愛之情,寫出了環境恬靜、清幽的特點。
4.“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寫出了什么?
欲知其人應知其友,知其友者知其人。
運用互文的修辭手法,寫出了陋室主人縱情暢懷、談笑風生的情狀,表現了其交往之雅。
5.劉禹錫為什么說“可以調素琴”,又說“無絲竹之亂耳”?這兩者矛盾嗎?請說說你的看法。
不矛盾。
調素琴應是指作者平日彈琴自娛,再加上閱讀金經,過著恬靜而高雅的生活;而“無絲竹之亂耳”指的是交際場上的歌樂。表現了主人不慕富貴,不追求功名利祿的情致。
... ... ...
課堂小結
概括主題
《陋室銘》通過對居室情景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學后感悟
“陋室”簡陋,卻因其主人的“德馨”而不陋。從劉禹錫身上我們能學到很多東西:他身居陋室而“德馨”;他不甘平庸,與“鴻儒”交往;他以古代先賢自況……如果我們也身居“陋室”,那么,不妨學學劉禹錫吧。
寫作特色
❶駢散結合,錯落有致。
本文以駢句為主,句式整齊,節奏分明,音韻和諧,給人一種視覺上的整齊之美,而“何陋之有”是散句,全文在句式上駢散結合,節奏明快,語言錯落有致,讀起來抑揚頓挫,和諧悅耳,在聽覺上給人音樂的美感。同時,文章又重在五言,間以四言、六言,句式參差。
❷托物言志,層層鋪墊。
文章展現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沒有直接抒發和闡述,而是借助于自己生活居住的陋室來反映和展現。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卻那般富有、充實,最后作者又將陋室比作“諸葛廬”“子云亭”,將自己和古代先賢相比,層層蓄勢,處處展現屋子因為“我”之志趣的高潔而不陋。
... ... ...
短文兩篇PPT,第二部分內容:第二課時
愛蓮說
知識備查
文體知識
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性文體。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種現象抒發作者的感想,寫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潑,講究波瀾起伏,篇幅一般不長,跟現代雜文頗為相似。
“愛蓮說”的意思是“論說喜歡蓮花的道理”。
作者介紹
周敦頤(1017—1073年), 字茂叔,謚號元公,號“濂溪”,世稱“濂溪先生”,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北宋哲學家,是學術界公認的理學派開山鼻祖。他與李寬、韓愈、張拭、黃干、李士真、朱熹并稱為“石鼓七賢”。著有《太極圖說》《通書》等。
背景資料
本文選自《周敦頤集》卷三(中華書局2009年版)。周敦頤是北宋理學濂學創始人、二程(程顥和程頤)的老師。他博學力行,品德高尚,為官清廉,不媚權貴,明斷獄案,得到人民的贊賞。
這篇文章是周敦頤做南康(今江西廬山市)郡守時寫的。他曾于府治東側開辟一塊40余丈寬的蓮池,池中建賞蓮亭,南北曲橋連岸,夏秋之交,蓮花盛開,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當微風吹過,田田荷葉輕搖,朵朵蓮花頷首,陣陣馨香撲鼻。先生憑欄放目,觸景生情,愛蓮花之潔白,感宦海之渾濁,于是寫下了著名的《愛蓮說》。
... ... ...
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朗讀時讀準字音,注意節奏和斷句。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2.再讀課文,借助課下注釋疏通文意。
譯:我只喜愛蓮花(從)污泥里生長出來卻不受沾染,它經過清水洗滌但(并)不(顯得)過分艷麗,(它的柄)內空外直,不橫生藤蔓,不旁生枝莖,香氣傳得越遠就越清芬,潔凈地挺立在那里,可以從遠處觀賞卻不能靠近去玩弄(它)啊。
譯: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富貴的花;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后很少有傳聞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的喜愛,人應當很多了。
... ... ...
精讀細研
1.作者為什么惟獨喜歡蓮花?作者分別是從哪些方面描寫蓮花的?
2.蓮和菊花、牡丹有什么不同?這三種花相比,各有什么象征意義?
菊花,花之隱逸者。牡丹,花之富貴者。蓮花,花之君子者。
菊是隱逸者,菊花不在春天與百花爭艷,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獨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與世俗同流合污而離群索居、隱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牡丹是富貴者,貪圖享樂。它雍容華貴,絢麗多姿,就像達官顯貴和攀附富貴的庸碌之輩。
蓮是君子,高潔典雅。它不染塵俗,就像胸懷磊落、行為正直、德聲遠播的君子。
3.作者寫對蓮花的喜愛,為何還要寫菊花和牡丹?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
4.作者稱“蓮”是花中的君子,蓮的特點與君子的哪些特點相似?
5.怎樣理解“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這是一個反問句。一方面照應上文“予獨愛蓮”,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作者對人生世事的感嘆,慨嘆當時與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潔的人少。通過作者對“菊”“牡丹”“蓮”三種花的態度,表明作者既不愿像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樣追逐功名富貴,他要在污濁的世間獨立不移,永遠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 ... ...
課堂小結
概括主題
作者借贊美蓮的優美的形象和高貴的品質,表達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也婉轉地批判了當時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惡濁世風。
學后感悟
許多人喜愛牡丹,追名逐利,周敦頤則只喜愛蓮,獨守心中的那片凈土。追名逐利似乎是人之天性,安貧樂道則不易做到,因為做一個精神上的富有者是多么艱難!讓我們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中,用蓮的高潔品質來洗滌我們的心靈吧。
... ... ...
寫作特色
❶托物言志,立意高遠。
本文借贊美蓮的可愛來歌頌君子的堅貞氣節,既是作者的自況,也是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世態的批評,表現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文中分別賦予菊、牡丹和蓮以特定的象征意義,對當時社會上人們不同的處世態度作了精辟的概括,突出地表明了作者“出淤泥而不染”的道德信念。
❷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
文章用了四個疊套式的襯托,用“菊”“牡丹”分別正襯和反襯“蓮”,用陶淵明、世人襯托自己,用“隱逸者”
“富貴者”襯托“君子”,用菊之愛、牡丹之愛襯托蓮之愛,以此表明作者志向的與眾不同,主題得到層層深化。“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的比喻,勾勒出優劣不同、高下有別的三種形象。作者通過這些手法抒寫了自己的抱負、向往和追求。
... ... ...
課堂檢測
1.解釋下面各句中畫線的詞語。
(1)可以調素琴( )
(2)無絲竹之亂耳( )
(3)香遠益清( )
(4)亭亭凈植( )
(5)陶后鮮有聞( )
(6)宜乎眾矣( )
2.下列句子中的“之”與其他三項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水陸草木之花
B.蓮,花之君子者也
C.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
D.無案牘之勞形
【解析】D項中的“之”沒有實在意義,用于取消句子獨立性。其他三項中的“之”都是結構助詞,譯為“的”。
3.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4.下列句子中,朗讀停頓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B.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C.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D.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解析】B項的正確停頓為: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 ... ...
課下作業
學習本課托物言志的寫法,試著寫一個片段,通過某個事物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關鍵詞:部編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PPT課件免費下載,短文兩篇PPT下載,陋室銘PPT下載,愛蓮說PPT下載,.PPT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