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為什么是藍的》PPT課件2
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
2.了解“好奇心”對于科學探究的重要意義,樹立學生勤學好問的求學觀念。
3.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拉曼不斷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4.學會“惰、忌、諱、液”4個會認字和“惰、疚、液”3個會寫字,掌握“惰性氣體、愧疚、液體、閉目塞聽、陽光融融、暖風徐徐、源源不斷”等詞語。
創設情境
拉曼(1888-1970),印度人,他父親是一個數學教授, 11歲時,他結束了中學進入A.V.N大學,兩年以 后又轉入Madras的著名大Presidency大學(現在的Chennai大學),15歲那年,他以全班第一名成績獲得學士學位,并在物理和英語科學獲得多項獎勵。他因為在光散射和拉曼效應的工作而在1930年獲 得諾貝爾獎,當時他是亞洲第一位獲此殊榮的科學家,他同時也作了有關聲學、光學、結晶動態學、顏色和它們在感知上的研究。
... ... ...
讀一讀
諱 疚 惰 忌 液
理解詞語
惰性氣體 愧疚 液體 閉目塞聽
陽光融融 暖風徐徐 源源不斷
初讀感知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說說課文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課文先寫在地中海的輪船上拉曼向一個小男孩解釋海水之所以呈藍色,是因為它反射了天空的顏色。
再寫拉曼對自己向小男孩的解釋產生了懷疑,后來研究出海水對陽光進行散射而出現藍色,從而發現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
最后寫男孩的故事提醒人們:新的發現就在你的“已知”內的“未知”之中。
... ... ...
細讀感悟
朗讀1—8自然段,思考:從男孩與母親的談話中你知道了什么?
男孩源源不斷的“為什么”引起了拉曼的思考,喚醒他的“好奇心”,使他對自己向孩子的解釋產生了懷疑,并著手進行科學探索,發現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被人們稱為“拉曼效應”。這一發現被英國皇家學會稱為“20年代實驗物理學中最卓越的發現之一”。
請你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對“好奇心“的看法。
默讀課文9—11自然段,思考:
地中海輪船上那個男孩兒的“為什么”,與拉曼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有何關系?
那個充滿好奇心的稚童,那雙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斷涌現出來的“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作為一名科學家,他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喪失了男孩兒那種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他的心不禁一震。
拉曼回答了男孩的問題為什么會“愧疚”?
愧疚的原因是:因為“海水的藍色是反射了天空的顏色”這一解釋是英國大科學家瑞利提出來的,而且幾乎所有的人也包括拉曼都認可這一解釋。拉曼為自己這樣盲目從眾,而沒有像男孩兒那樣提出“為什么”而感到愧疚。
... ... ...
從課文中找出你認為給人以啟迪或教益的句子,抄寫在“我的采集本”上。
那個有著無窮問題的男孩子的故事,在不斷地提醒人們:永遠不要放棄你對“已知”的好奇心,也許新的發現就在“已知”的“未知”之中。
“那個有著無窮問題的男孩子的故事”實際上是男孩兒的問題喚起了拉曼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是拉曼追求“未知”從而獲得新的“已知”的故事。
再次思考:
為什么說“地中海輪船上的那個男孩兒的問號,把拉曼領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獎臺”?
因為是這個男孩兒的那種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強烈好奇心,使拉曼對瑞利的結論產生了懷疑,并對自己喪失好奇心感到愧疚,然后對男孩兒的問號繼續深入研究,最后發現了光散射效應,從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 ... ...
拓展延伸
1.結合課文內容,回答:如果在科學研究中失去好奇心會怎么樣?
2.在你的學習與生活中,有沒有對事物或現象產生過好奇?有沒有問過“為什么”?
失去好奇心是科學發現與發明的最大忌諱,會帶來閉目塞聽、止步不前的可怕后果。
反面例子:
李比希:在化學家因拉發現化學元素“溴”的四年前,李比希曾經因為缺乏嚴格的科學態度,沒有認真分析德國商人寄送來的棕色瓶子的元素而與化學元素“溴”的發現失之交臂。要知道這棕色的瓶子就含有當時未知的“溴”,以當時的條件和他的研究是完全有能力發現“溴”元素的。
... ... ...
課堂小結:
我們要像地中海輪船上的那個男孩兒一樣,有著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因為當你在學習、生活中擁有了好奇心,喜歡觀察、善于思考、敢于質疑,那么你一定會有更多的新發現、新收獲。
達標檢測
1.看拼音寫詞語。
惰 性 愧 疚 液 體
忌 諱 幼 稚 萬 頃
2.照樣子寫詞語。
不知不覺:_____、 ______ 、______ 、 ______ 。
源源不斷:_____ 、 ______ 、 _____ 、______ 。
暖風徐徐: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 。
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摘抄課文中你認為給人以啟迪或教益的句子。
關鍵詞:海水為什么是藍的教學課件,語文S版六年級下冊語文課件,六年級語文幻燈片課件下載,海水為什么是藍的PPT課件下載,.ppt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