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統一國家的建立PPT課件6
一、冒頓統一蒙古草原
連線冒頓單于
1、匈奴族是個什么樣的民族?
2、尊敬的單于閣下,您覺得您最大的貢獻是什么?您為什么能統一蒙古草原?
3、您統一蒙古草原對匈奴的生活有何影響?
蒙古草原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
(1)、冒頓勵精圖治,嚴格治軍,建立了一支紀律嚴明,聽從指揮的強大騎兵隊伍。
(2)、統一使匈奴生產迅速發展,畜牧業興旺發達,冶鑄業也發展起來;在漢族影響下學會農耕,匈奴勢力不斷壯大,進入鼎盛時期。(統一蒙古草原對匈奴的生活有何影響?)
... ... ...
和親政策
秦末漢初匈奴屢次南犯
對匈奴的騷擾,西漢該怎么辦?
和親政策效果如何?
西漢國力不強,相對匈奴處于劣勢
被迫采取和親政策
沒有從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脅。但大的沖突暫時避免,為西漢爭取了發展生產的時間。
一試身手
什么是和親政策?西漢初年,為什么要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
和親政策:漢朝時,把皇室女子作為公主,遠嫁給匈奴單于為妻,并每年送給匈奴大量寶物和紡織品,以求得暫時的和平的政策。
西漢初年,國力不濟,經濟蕭條,迫于無奈,被迫采取這項政策,對于西漢王朝來說是無奈之舉。
... ... ...
二、衛青、霍去病破匈奴
衛青,河東平陽人。衛皇后弟。本平陽公主家奴,后被漢武帝重用,官至大將軍,即最高的軍事將領。多次帶兵同匈奴作戰,屢立戰功。史書說:衛青為人,謙虛愛士,深得部下擁戴。
西漢著名將領。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衛青外甥。善騎射。一生以除邊患為己任,有“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之壯言。前后六次出擊匈奴,每戰皆勝,深得武帝信任。作戰勇猛,果敢深入。但英年早逝,年僅24歲。
漢武帝以前和漢武帝時期,西漢對匈奴的政策有什么不同?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漢武帝以前被迫采取“和親”政策,而漢武帝時期實行是用戰爭來反擊。
其根本原因在于西漢國力的變化,國力的強盛與否是決定戰爭勝負的物質基礎。
... ... ...
三、昭君出塞
王昭君,名嬙,漢元帝時宮女,封為昭君,晉因避司馬昭諱,改稱為明君或明妃。西漢南郡秭歸人。竟寧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來請求和親,昭君自愿請求嫁于匈奴。被單于封為“寧胡閼氏”。
“寧胡”即胡漢和平安寧之意。
“閼氏”即皇后。昭君姿容艷美,光彩照人,通情知理,深得呼韓邪單于的寵愛。昭君出塞幾十年漢匈邊境安寧,百姓免遭戰爭之苦。
成語“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來形容女子的美貌。王昭君便具有其中的“落雁”之姿。傳說昭君出塞時滿腹愁懷,為抒解思鄉之情,便在馬背上彈起琵琶,曲哀人艷,南飛的大雁都為之傾倒。以至放棄飛行,落在昭君的周圍。“落雁”故此而來。
... ... ...
昭君出塞和漢初的“和親”都是漢朝女子遠嫁匈奴,兩者有什么不同呢?
漢初和親
是在國力弱小情況下,被迫采取的求和之策,不能實現真正的和平。
昭君出塞時
西漢國強,雙方是自愿的交往。通過和親實現了民族的融合和長久的和平。
七嘴八舌
1 西漢初年的“和親”和“昭君出塞”有什么異同?
相同點:都是通過“和親”換取和平
不同點:漢初“和親”是被迫的,沒有阻止匈奴南下侵擾;“昭君出塞”是主動的,促進了漢匈之間的友好相處和經濟文化交流
2 你認為西漢和匈奴之間的關系有什么特點?
... ... ...
正確理解漢匈的民族關系
匈奴和漢族都是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當時,民族關系的表現形式主要是戰與和。匈奴南下掠奪是非正義之戰,因為它給漢匈人民帶來了災難。漢政權與少數民族政權既有民族之間的戰爭矛盾也有和平往來,它們總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聯系,共同締造著祖國的歷史。各民族之間的友好往來和合作是歷史的主流。
關鍵詞:統一國家的建立教學課件,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教學課件,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PPT課件下載,七年級歷史幻燈片課件下載,統一國家的建立PPT課件下載,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PPT課件下載,.PPT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