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二《齊桓晉文之事》PPT課件下載,共48頁。
素養目標
1.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掌握重要的實詞、虛詞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點。
2. 學習迂回曲折的論辯方法,分析比喻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并能夠運用比喻進行論辯。
3. 體悟孟子當仁不讓的治世精神,理解孟子同情廣大勞動人民的深切情懷。
作者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是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學大師,是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稱為“亞圣”,后世將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他曾游魏,說惠王,惠王不能用。于是他去齊國見齊宣王,為客卿,宣王很尊敬他,但終不得重用。
孟子談問題時,常用夸張、比喻和寓言故事來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先隱主旨不談,從側面、反面入手,逐漸引向主題。這樣,文章如曲徑探幽,引人入勝;文勢則波瀾起伏,毫不板滯。其言行主要記錄在《孟子》一書中。
孟子的基本思想:
(1)民本。這是孟子思想的精華所在。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只有“保民”才可以“王”天下的觀點,他認為決定統治者統治地位的政治基礎就是民心。
(2)仁政。這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現在養民、教民。養民,一要制民之產,二要休養生息;教民,即教化百姓,明人倫。
(3)王道。這是孟子提出的國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孟子的“王道”,即像商湯、周文王那樣“以德行仁者王”。在孟子看來,實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樂以天下,憂以天下”。
(4)性善。這是其倫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孟子認為人的本性與動物本性的不同之處在于人有道德,即人生而具有仁、義、禮、智等道德品質
寫作背景
戰國時代,諸侯紛爭,以征伐為能事,都想以武力兼并別國,于是就出現了“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孟子·離婁上》)的慘烈局面,給百姓帶來嚴重的災難。
當時,齊國在東方諸侯國中號稱強國,齊宣王繼承其父齊威王遺業,野心勃勃,想憑借武力稱霸中原,在稷下擴置學宮,招攬文學、游說之士數千人,任其講學議論。
此時,孟子以客卿身份在齊宣王身邊供職。于是,孟子便在齊宣王問有關齊桓晉文稱霸之事的時候,針對當時的社會現實,闡發了他的“發政施仁”,改革政治,實行“王道”的主張。
主題歸納
本文記錄了孟子和齊宣王的一次對話,孟子通過這次對話勸說齊宣王放棄“霸道”,施行“王道”,使齊宣王接受了他的觀點,并自愿受教,從而宣揚了他“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
... ... ...
關鍵詞:齊桓晉文之事PPT課件免費下載,PPT下載,.PPT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