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下冊《山水畫的意境》PPT教學課件(第1課時),共24頁。
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作者的觀點。(重點)
2.明確什么是意境和獲得意境的方法,提升鑒賞能力。(難點)
3.品味山水畫的意境,認識“意境”的本質,培養傳統審美情趣。(素養)
作者簡介
李可染(1907—1989),江蘇徐州人。畫家,齊白石的弟子。以山水畫藝術成就最高,開創中國山水畫黑、滿、重、亮的新畫風。歷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畫研究院院長。
代表畫作:《漓江勝境圖》《萬山紅遍》《井岡山》等。代表畫集有《李可染水墨寫生畫集》《李可染中國畫集》《李可染畫!返。
整體感知
1.通過對比圖片,并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什么是“意境”。
意境就是景與情的結合;寫景就是寫情。
2.要怎樣才能獲得意境?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哪些觀點?
①要仔細觀察對象,深刻認識對象,從而產生強烈、真摯的思想感情。
②將這種思想感情與畫作結合在一起,將對象的精神實質表現出來,從而形成意境。
精讀細研
說一說:作者要說的是山水畫的意境,為什么要大篇幅地分析詩歌的意境?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按照作者的觀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兩句,完全描寫自然界的景色,然而就在這兩句里,使人深深地體會到詩人深厚的友情。描寫自然的景色與繪出的景色無異,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與情的結合”。
可見詩歌中的意境與山水畫的意境是相通的,并無二致。因此,作者在這里以已經學過的詩歌為例,也就能更好地詮釋山水畫的意境,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例如,齊白石畫蝦,就是在長期觀察中,在不斷表現的過程中,對蝦的認識才逐漸深入了,也只有當對事物的認識全面了,做到“全馬在胸”“胸有成竹”“白紙對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對象的精神實質,賦予對象以生命。
舉例論證,作者列舉齊白石畫蝦的例子,說明意境的產生有賴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則有賴于長期的觀察,證明只有身臨其境,長期觀察,才會對事物有深刻的認識。
中國畫不強調“光”,這并非不科學,而是注重表現長期觀察的結果。拿畫松樹來說,以中國畫家看來,如沒有特殊的時間要求(如朝霞暮靄等),早晨8點鐘或中午12點,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現松樹的精神實質。
舉例論證,列舉中國畫家觀察松樹沒有特定的時間的事例,論證了“中國畫不強調‘光’,而是注重表現事物的精神品質”這一觀點,從而使論證更具體、更有說服力。
說一說:意境與意匠是什么關系?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畫創作的兩個關鍵問題。“意匠即表現方法、表現手段的設計,簡單地說,就是加工手段。為了傳達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計想辦法”,就需要有意匠。“有了意境,沒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 ... ...
關鍵詞:山水畫的意境PPT課件免費下載,.PPT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