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燈籠》PPT優秀課件下載,共31頁。
作者簡介
吳伯簫(1906—1982)原名熙成,筆名山屋、山蓀,是我國當代著名文學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書》、《黑紅點》、《北極星》、《忘年》、《吳伯蕭散文集》中。
作者出生并成長于山東的一個鄉村;在曲阜讀書時受“五四運動”影響,參加罷課、查日貨、宣傳民主與科學等活動;1925年考入北京師范大學,開始文學創作;1930在山東當老師,創作了多散文,《燈籠》是其中之一;1930年代末赴延安參加革命。
捕捉“燈、光、火”
聚焦開篇,為何寫小孩子喜歡火,亮光的場景?
內容上:寫小孩子喜歡火,表明人們追求光明的普遍特點,豐富文章內容,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
結構上:伏筆,引出下文燈籠往事的回憶,為下文敘述喜愛燈籠做鋪墊。
理清文章脈絡:
第一部分(第1段)開篇說火,為后文燈籠做鋪墊
第二部分(第2-11段)關于燈籠的回憶與聯想
第三部分(第12段)結尾說火,卒章顯志
理清“燈籠”之旅
"真的,燈籠的緣結得太多了,記憶的網里擠著的就都是。
作者與燈籠結下哪些“緣”呢?
第3段挑燈籠接祖父,一路聽掌故
第4、5段接紗燈,上下燈學
第6段村口掛紅燈,慰藉孤行客
第7段元宵看燈,燈籠入夢鄉
第8段族姊遠嫁燈火明,感嘆興衰
第9段在紗燈上描紅
第10段聯想宮燈陪伴帝王
第11段聯想挑燈看劍的名將
本文以“燈籠”為題有什么作用?
作為線索,串聯各個材料,敘事都與“燈籠”有關。
作為載體,寄托對故鄉和親人的懷念,對國家的擔當。
結合全文,簡析作者喜愛燈籠的原因是什么?
①寄托著祖父、母親等親人的慈愛和牽掛,也寄托著作者對親人的感激之情;
②與鄉情民俗結下太多的緣分,給作者留下美好回憶;
③為夜行人指路,溫暖他人;
④記錄、傳承著家族歷史;
⑤引發作者聯想起古代將領挑燈看劍,抗擊敵人的情景,激發愛國熱情。
主旨歸納
本文以散文的筆法,回憶了“我”關于燈籠的一些記憶,從文化層面及個人情感層面表達了燈籠對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義,表達了“我”對時局的擔憂和對未來的期望,希望有更強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團結抗戰,打敗敵人,保衛好自己的家園。
寫作手法:
本文運用“以小見大”的手法,從生活中細碎的小事入手,以燈籠做媒介,用質樸自然含蓄雅致的語言,表達了難忘溫馨的親情緣、流淌遐思的民俗緣、痛擊心靈的家國緣。
由一家一村延及天下,由一時一事延及歷史,由個人延及社會,最后所述國家之事、所抒壯烈之情,才是作者真正的寫作主旨。
語言自然樸素、清新練達
作者在散文中摻雜歷史逸聞趣事,如穿插唐明皇東宮的彩燈、元宵節的龍燈和宮燈的描寫,富有濃烈的古典文化氣息,使得文章知識豐富、情趣飽滿,具有傳統文人的悠閑心態和情調。既樸實平易又生動傳神,人文色彩濃郁。
善用典故、融入詩句
(1)雪夜入蔡 (2)挑燈看劍
(3)忘路之遠近(4)燎原的一把烈火
... ... ...
關鍵詞:燈籠PPT課件免費下載,.PPT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