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誡子書》PPT課件(第1課時),共20頁。
學習目標
1.熟記“夫、淫、躁”等字的讀音,熟記“淫慢、節儉”等詞語的字形,掌握文中的判斷句式及重點古今異義詞。(重點)
2.理解文意;結合作者生平,體會文章主旨,思考其現實意義。(重點)
3.感受傳統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的熏陶。(素養)
作者介紹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瑯玡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三國時蜀漢政治家、軍事家。東漢末年,隱居鄧縣隆中(今湖北襄樊襄陽),留心世事,被稱為“臥龍”。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三顧草廬,他向劉備提出占據荊、益兩州,謀取西南各族統治者的支持,聯合孫權,對抗曹操,統一全國的建議,即所謂“隆中對”。從此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建興十二年,與魏司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于五丈原軍中,葬定軍山(今陜西勉縣西南)。曾革新連弩,能同時發射十箭,又制造“木牛流馬”,利于山地運輸。有《諸葛亮集》。
背景資料
這篇文章是諸葛亮晚年寫給他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寫于蜀漢建興十二年。諸葛亮一生效忠劉氏父子,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為了國家日夜操勞,顧不上親自教育兒子,于是寫下這篇《誡子書》,告誡兒子諸葛瞻要讀書修身、靜心養德。
整體感知
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有道德有修養的人的行為操守,以寧靜專一來修養身心,用節儉來培養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無法明確志向,不能寧靜專一,就無法達到遠大目標。
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干來自于學習。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干,不定下志向就無法學有所成。放縱懈怠就不能振奮精神,輕薄浮躁就不能修養性情。
年紀隨同時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隨同歲月而喪失,最終枯敗衰殘,大多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屋舍,那時再悔恨又怎么來得及!
精讀細研
1.作者主要表達了什么觀點?從哪兩方面進行說明的?
觀點: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分別從治學和修身兩個方面進行說明的,一正一反,說服力強。
2.諸葛亮認為成才的條件是什么?這些條件之間有什么關系?
成才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立志、學習、惜時。
他主張以儉養德、以靜求學、以學廣才,這三者是互相聯系、缺一不可的。志向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礎,志向的培養又必須砥礪品德。
3.“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核心是一個“靜”字。“儉以養德”與“靜”有何關系?
因為節儉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費。這就要求人們始終保持內心寧靜,不會為貪圖豐厚的物質享受而分神勞力。“儉以養德”是建立在“靜”的基礎上的美德。
說一說:諸葛亮寫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誡兒子要注意修身養性,生活節儉,以此來培養自己的品德,表達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遠的厚望。
... ... ...
關鍵詞:誡子書PPT課件免費下載,.PPT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