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主義教育主題班會《辛亥革命》PPT班會課件,共23頁。
辛亥革命偉大歷程
一、辛亥革命定義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于中國農歷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
狹義的辛亥革命指自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后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
廣義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紀末(有的學者認為從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算起,有說從1894年興中會成立開始)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統治在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
二、辛亥革命背景
鴉片戰爭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訂立,使中國社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完整遭到破壞,開始喪失了政治上的獨立地位 。
辛酉政變后,隨著太平天國的失敗,清廷政局逐漸穩定下來,慈禧太后的統治地位也日趨鞏固。1894年甲午戰爭后,世界列強爭先恐后地奪取侵華權益,迅速形成了瓜分中國的局勢 。
1894年11月(光緒二十年十月),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1895年2月,孫中山在香港建立興中會總部,規定誓詞為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建立合眾政府,鮮明地提出了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第一個綱領。
20世紀初,留日學生創辦的刊物首先出現排滿字樣,有的刊物明確主張顛覆清政府。
1905年7月,孫文、黃興、 陳天華等70余人在東京集會,成立中國同盟會,作為全國的革命領導中心。
三、辛亥革命經過——中國同盟會
1905年,在日本東京成立。政治綱領是:“驅除靼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是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舊三民主義
1905年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把同盟會的政治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簡稱“三民主義”。
民族主義:反對民族壓迫,反對滿洲貴族對中國的專制統治。
民權主義: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國民一律平等。
民生主義:解決以土地為中心的財富重新分配問題,平均地權 。
新三民主義
1924第一次國共合作 孫中山重新闡釋三民主義: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新三民主義核心),反帝反軍閥
民族主義:對外反對帝國主義,謀求中華民族與世界其它民族獨立和平等;對內反對民族壓迫,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強調各民族的平等和自覺。
民權主義:授予一切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個人和團體一切自由和權利。
民生主義:平均地權,節制資本,耕者有其田,改善農民和工人的生活狀況。
辛亥革命歷史意義
廢除帝制
辛亥革命以反對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目標,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結束君主專制制度。
思想解放
辛亥革命沖破了封建思想的牢籠。
自漢代董仲舒以來的中國思想文化,君臣關系是“三綱五常”中三綱之首;实鄄粌H是政治上的權威,也是文化中諸多價值觀念的重要依據與合法性的來源。辛亥革命不但從行動上堅決地打倒皇帝,并從輿論上對君權神授觀念和皇權思想進行鞭撻和批判,極大地促進了人民的思想解放,為探索救國興邦的道路打開了新的思想境界。其次,辛亥革命傳播了民主思想。有關民主和科學的學說,成了人們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反對傳統封建文化和進行暴力革命、推翻帝制的思想武器,提高了人們的民主主義覺悟,為建立民主共和國做了思想準備。
除舊布新
辛亥革命不僅召喚了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到來,而且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打開了通道。陳獨秀和知識界一批激進的民主主義者,繼承和發展了辛亥革命思想解放運動的成果,把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推向了嶄新的發展階段。
經濟發展
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民國建立以后,國內實業集團紛紛成立,開工廠、設銀行成為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的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內就有了顯著的增長,無產階級隊伍也迅速壯大起來
... ... ...
關鍵詞:愛國主義教育主題班會PPT課件免費下載,.PPT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