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下冊《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PPT優秀課件,共45頁。
學習目標
1.通過時空定位和史料分析,幫助學生梳理新航路開辟所引發的全球性流動的史實,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 時空線索分析能力以及辯證認識歷史實物的能力。
2.通過對“殖民擴張”和“三角貿易”等概念的歷史解釋,幫助學生梳理新航路開辟對世界各區域文明的不同影響。
3.通過對史料、史實的總結歸納,認識世界格局的演變和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培養學生歷史邏輯的構建能力,引導學生理解新航路開辟是人類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過程中的重要節點。
4.通過明確歷史上和當今中國在全球化發展中所做的貢獻,樹立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的家國情懷。
【導入新課】
新航路的開辟,使人類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陸和海洋的 全球性聯系。各個大洲之間的相對孤立狀態被打破,世界開 始連成一個整體。比較這兩幅不同時期的世界地圖,可以看 到,到 16 世紀,人類認識世界的視野更為開闊。
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
1.人口遷移
材料一:16世紀的修道士卡薩斯關于西班牙殖民者屠殺印第安人的一段記載:西班牙殖民者在登陸的島嶼上屠殺了無數印第安人,制造了巨大的災難。他們擄掠印第安人的吃少容易蹂躪他們整個島嶼全都被摧毀,一片荒涼。
——摘編自卡薩斯主編,孫家堃譯《印度毀滅述略》
材料二: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興起,殖民者對美洲當地居民印第安人實行種族滅絕政策,導致當地土著居民銳減,而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需要大量勞動力,殖民者通過黑奴貿易,從非洲販賣大量黑奴到美洲以補充勞動力的不足。
材料三: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隨著地理大發現與新航路的開辟,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殖民主義的擴張,掀起了人口遷移的洪流。特點是從舊大陸移向新大陸,從已開發國家移向未開發國家。
原因: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世界各地人們的往來,推動了人口遷移。
表現:美洲的印第安人人口減少90%-95%;歐洲人大批來到美洲;非洲黑人作為奴隸被販賣到美洲。
結果:美洲成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區;大洋洲、非洲和亞洲等地區也都有族群混合現象。
2.物種交流
材料一:16世紀中期,玉米傳入中國,初稱“番麥”“西天麥”“玉蜀黍”等。最初玉米在中國種植不廣,一度是皇家御用貢品,直到18世紀中期,玉米才在中國逐漸推廣,并成為一種非常重要的糧食作物。甘薯約在明朝后期從東南亞傳入中國,因來自番邦,又名“番薯”,萬歷年間已有相關記載。
材料二:1594年,福建發生饑荒,政府大力推廣甘薯種植,到17世紀,甘薯成為百姓的重要食物。玉米和甘薯的傳入,大大增加了糧食產量,對明清時期中國人口的增長和貧瘠地區的開發產生了直接影響。
材料三:除咖啡外,茶也是英國重要的飲品之一。1606年前后,茶第一次作為商品進口到歐洲。1658年9月23日,倫敦報紙上第一次出現了茶的廣告。不久,茶逐漸走進英國咖啡館,但直到17世紀末,飲茶在英國仍然是一個新鮮事物。18世紀英國的茶葉需求量以驚人的速度增長,英國人對茶的熱愛超過了其他任何主要的西方國家。在整個18世紀,咖啡館都是提供茶飲料的主要場所。
——摘編自【英】馬克曼·艾利斯《咖啡館的文化史》等
原因:人口遷移促進了世界物種交流。
表現:歐洲人把歐亞大陸的馬、牛、豬、羊、雞等家畜,小麥、燕麥、大麥、裸麥等農作物,橄欖和葡萄等水果引入美洲;美洲的特產馬鈴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和可可等也流向世界各地。據統計,當今世界的植物食品中,約有1/3的品種源自美洲。
3.疾病的傳播
材料一:新航路開辟后,隨著人口的遷徙也加速了疾病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僅美洲和大洋洲就有近1億人死于歐洲人所帶來的天花、麻疹和白喉。
材料二:歐洲人把瘧疾帶到了美洲,卻在美洲找到了治療該病的高效藥物。地理大發現期間由于美洲土著人身上沒有該病毒的抗體,天花導致了數百萬印第安人的死亡,但同時也促使了天花預防方法——種痘術的迅速發展成熟。
原因:人口和動物的全球流動導致了各種疾病的傳播。
表現:歐洲人將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體帶到美洲和大洋洲。
結果:造成原住民大量死亡和原有社會解體,便利了歐洲人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統治。
商品的世界性流動
1.印度洋貿易:歐洲商人在與阿拉伯商人的競爭中逐漸占據優勢。
2.大西洋貿易:歐洲人將生產的手工制品運到美洲出售,換回南美洲的貴金屬、蔗糖和煙草。由于殖民者的殘酷壓榨和傳染病的流行,美洲勞動力嚴重缺乏。歐洲商人把歐洲生產的紡織品、槍支和手工制品等運到非洲,從當地酋長手里換取黑人,把非洲黑人運到美洲賣為奴隸。由此形成了罪惡的“三角貿易”。
3.太平洋貿易
材料一:16世紀中葉,西班牙經營橫跨太平洋的貿易,主要在其兩大殖民地菲律賓和墨西哥之間進行。堅固、快速和裝備精良的西班牙武裝商船“馬尼拉大帆船”,運載大量中國生產的生絲、絲綢、棉布和瓷器等產品到墨西哥交換白銀,再將這些白銀運回馬尼拉,形成墨西哥——馬尼拉——中國的太平洋航線,又稱“銀絲對流”。
材料二:在“新航路開辟”的背景下,一條被稱作“馬尼拉大帆船”的太平洋航線,利用季風和洋流來往于菲律賓群島與美洲大陸之間,使得貿易全球化得以初步實現。這條航路中運載了大量來自中國的絲織品和瓷器,堪稱十六世紀版的“太平洋海上絲綢之路”。
早期殖民擴張
1.早期殖民擴張的原因
材料一:16世紀的修道士卡薩斯關于西班牙殖民者屠殺印第安人的一段記載:西班牙殖民者在登陸的島嶼上屠殺了無數印第安人,制造了巨大的災難。他們擄掠印第安人的妻小,奴役蹂躪他們。整個島嶼全部被摧毀,一片荒涼。
——摘編自[西]卡薩斯著,孫家堃譯 《西印度毀滅述略》
材料二:1553年,葡萄牙商人借口風暴入居澳門。17世紀初,正式取得居住權。鴉片戰爭后不久,葡萄牙私自竊據澳門,在那里實行殖民統治。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收回澳門主權。
新航路的開辟拉開了歐洲海外擴張的序幕。
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發展需要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經濟動力:《馬可波羅游記》中對東方的描述激發西方人發財致富的動力
2.早期殖民擴張的表現
材料:美洲的發現、繞過非洲的航行,給新興的資產階級開辟了新天地。東印度和中國的市場、美洲的殖民化、對殖民地的貿易、交換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業、航海業和工業空前高漲,因而使正在崩潰的封建社會內部的革命因素迅速發展。
——【德】馬克思、【德】恩格斯《共產黨宣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1)葡萄牙的殖民擴張:16世紀,葡萄牙將巴西變成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馬六甲和中國澳門等地建立了幾十個殖民據點和商站。
(2)西班牙的殖民侵略:以美洲為主,除巴西之外的中、南美洲廣大地區,以及亞洲的菲律賓逐漸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
(3)其他國家的殖民擴張:17世紀,荷蘭、英國、法國也在亞洲、非洲、北美洲建立了多個殖民地。
... ... ...
關鍵詞: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PPT課件免費下載,.PPT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