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級科學上冊《地球表面的板塊》PPT課件下載,共15頁。
學習目標
1.了解“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形成過程及主要內容。
2.能說出“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觀點。
3.能運用板塊構造理論解釋地球上某些現象發生的原因。
4.初步領悟假說在科學發現中的重要作用。
知識點1 從大陸漂移學說到海底擴張學說
1.大陸漂移學說
(1)科學假說
科學假說就是用已獲得的經驗材料和已知的事實,運用科學思維方法,對未知自然界事物產生的原因及其運動規律做出推測性的解釋。假說需要在實踐中檢驗。
(2)大陸漂移學說
地球的陸地在2億年前還是彼此相連的一個整體,后來,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斷分離并漂移到現在的位置
a.地形證據: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具有可拼合性。
b.巖石證據:北美洲和非洲、歐洲在地層、巖石構造上遙相呼應。
c.生物證據:大西洋兩岸古生物群具有親緣關系。
d.化石證據:大西洋兩岸在生物化石上具有相似性
2.海底擴張學說
提出的背景
由于魏格納并沒有對大陸漂移理論的動力來源做出科學的解釋,當時科學界不接受他的假說。直到近半個世紀后,一些新證據被發現,科學家們才開始重視魏格納的這一假說
1960-1962年,美國地質學家赫斯和迪茨對大洋中脊(海底山脈)的研究發現,遠離大洋中脊的洋底巖石年齡越來越老,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海底擴張說”
在大洋中部形成一個地殼裂縫(稱洋中脊),那里熱的地幔物質不斷上涌出來,把洋殼上較老的巖石向兩邊不斷地推開。在洋殼上方的大陸地塊,像在輸送帶上一樣被推著一起向兩邊移動
知識點2 板塊構造學說
1.板塊構造學說的提出
隨著海洋地質學、古地磁學、地球物理科學等的發展,人們在“大陸漂移說”和“海底擴張說”的基礎上創建了一種新的地球構造理論——板塊構造學說。
2.板塊構造學說的內容
(1)地球的巖石圈好像一整塊拼好的七巧板。這些一小塊一小塊的“七巧板”叫做板塊。它們是被海嶺、海溝和巨大的山脈分割而成的。
(2)全球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相互不斷地發生碰撞和張裂。
(3)板塊是不斷運動的。地球表面的海洋、陸地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板塊的碰撞和張裂是引起海陸變化的主要原因。
板塊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脈,如喜馬拉雅山脈是由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碰撞后擠壓、隆起形成的。板塊的張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和大西洋
(4)板塊的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
歸納總結
運用大陸漂移學說可以解釋的地理現象:
(1)非洲和南美洲古老地層的相似性;
(2)大西洋的擴張,太平洋的縮;
(3)南極洲發現大量煤炭。
... ... ...
關鍵詞:地球表面的板塊PPT課件免費下載,.PPTX格式;